【资料图】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2023年4月1-2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在深圳市举行,共同研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副主任、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主任陈玉涛报告了《工业基础指数(2022)》。
工业基础指数代表的是在中高端产品的自主供给能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价体系,客观表达国内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供给率,反映产业链安全性水平,同时反映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韧性、可靠性与稳定性。该指数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地区、行业提升工业基础发展水平,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自2017年起,中国企业联合会与联盟组织开展了工业基础指数研究工作。从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共性等五个原则出发,建立了工业基础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发展水平三个维度进行剖析;以制造强国十大重点领域80余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软件,70余种关键基础材料,共计150余个方向260余种产品(元器件/零部件/工业软件/基础材料)为对象。对这260余种产品从产品定义、分类、技术和应用、市场规模、市场格局、国内品牌占有率、国内外差距、未来趋势等方面开展了深度研究,通过数据模型,研究分析年度工业基础指数。
工业基础指数自2019年首次发布以来,目前已涵盖2015-2021年度情况。研究显示,2021年十大领域工业基础指数为31.68,较2020年增加了3.66,工业基础能力提升幅度为近年之最。
对比2017年及2021年十大领域表现,可明显看到所有领域均在提升。尤其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在较 2017 年,分别提升了 5.46、4.54、3.62。研究表明,以目标方向的典型基础产品为代表的十大领域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均较低,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市场规模最大,但国内品牌占据的市场额最低。通过 2015-2021 年复合增长率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的提升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