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奥平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资料图片)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5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4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65475亿元,增长5.4%。
从经济的“三驾马车”角度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上年四季度为下降2.7%;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制造业投资增长7.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8%;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98877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484亿元,增长8.4%;进口42393亿元,增长0.2%。
2023年,中国经济在疫情达峰后快速走出谷底,实现复苏。经济先行指标PMI已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1月50.1%、2月52.6%、3月51.9%),彰显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韧性与潜力。
从全球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虽持续复苏,但道路更为坎坷。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4%,2023年下调至2.8%(前值2.9%)。
其中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4.0%,2023年下调至3.9%;2022年发达经济体增速为2.7%,2023年下调至1.3%。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虽已实现复苏,但与其他走出疫情后的经济体相同,短期仍存在结构性问题,具体来看,有以下三大重点:
1. 居民消费复苏难言乐观:
疫情3年,居民资产负债表出现较为严重的衰退,尤其2022年居民资产增长明显减速(住房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价值大幅回落),且资产端较负债端回落更快。
结合美国、日本等经济体发展经验来看,资产负债表衰退将对居民消费形成较长期的压制。一季度,虽线下消费场景打开且居民收入预期实现一定的回升,但在居民资产负债表完成修复前,消费改善难言乐观。3月CPI同比增长0.7%,已展现出居民消费端通缩局面。
2. 民企挑战大,就业承压:
3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6%、50.3%和50.4%,低于上月0.1、1.7和0.8个百分点,虽均高于临界点,但中、小型企业较大型企业回落幅度更大。中、小型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其PMI虽在临界点以上,但环比改善幅度低于大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自我修复能力弱。
此外,3月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至49.7%,回落至收缩区间。因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民营企业实现强有力的复苏,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保障。
3. 出口长期趋势或将下滑:
去年以来,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开启“暴力”加息缩表,致使其经济步向衰退,同时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
以美元计,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0.5%,实属不易,但主因或是疫情达峰后供给能力提升,前期受供给约束的积压订单短期集中释放。而伴随着全球最终需求国供需缺口的不断收窄,我国出口长期趋势或将下滑。
我建议,各部门各地方应以扩大内需为关键,私人部门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为着力点,推动经济持续内生性复苏。具体来看:
第一,货币政策仍需兼顾总量与结构,为扩内需加足马力。首先,总量要够。因当前扩内需仍面临风险挑战,则应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做强私人部门民企与居民资产负债表,助力有效需求恢复,提振信心;
其次,投向要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滴灌”,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第二,要用真招实策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与提振信心。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函数。
故首先,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其次,对于近年来多行业政策调整,要讲清政策导向,引导好市场预期,避免市场主体因预期不明而产生信心不足的负反馈循环;
最后,要站在微观市场主体需求的角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研究出台更多支持政策,用真招实策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
往未来看,在政策面强烈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诉求下,我国经济已走出3年疫情,站在新一轮复苏期的起点上。市场主体、投资者也需理解,经济复苏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上行,而是逐步的波动回升,过程往往会一波三折。
当下我们有理由以理性乐观的心态,走在经济周期曲线之前,抓住未来的确定性。